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,除了挑戰、摸索,還有更多的樂趣。
與每位屋主討論他們的需求時,不論是天馬行空的,或是斤斤計較的,我感受到的都是屋主對自己家的想像與期待。
雖然,每位屋主的需求不盡相同,但最終追求的都是那份屬於「家的感覺」。
包浩斯理念:「設計的目的是人,而不是產品」
又如同,近年Elson Musk解釋並應用第一性原理:「回溯事物的本質,重新思考怎麼做」
那室內設計的本質為何呢?
除了外在的視覺感受,生活需求、生活習慣、提升機能、改善動線等,都是基於「人」為本質出發,
進而發展成屋主想像中的家。
而設計,可以讓屋主感受到旅遊時所居住的飯店感,同時擁有更貼近個人生活習慣的「家的感覺」。
住家不再只是豪華美觀的設計或打理生活的居所,更多的是帶給家人溫暖及安心的家。
每每在旅程結束後打開家門的那瞬間,讓屋主有「終於回家了」的想法,
這並不是說在外住的飯店不好,而是這個家帶給屋主的感受、家人生活的習慣、在家生活的動線、舒適的角落、喜愛的擺飾等等,
這些是再舒適高級的飯店都無法提供的感覺與氛圍。
為了實現「家的感覺」,在設計過程中我常以兩個部分切入:
〈溫暖〉
每位屋主對溫暖的感受不同,因此我們會在視覺與美感的平衡下適度的留白。
這份留白是屋主發揮與創作的空間,也是家的記憶承載之處。
例如:在牆面或櫃體上,刻意在一處留白,提供屋主擺放充滿回憶或是特別有意義的物品,將整體設計與其融合成為家的一部分 。
〈安心〉
我常與屋主反覆討論並了解生活習慣與動線,在設計的當下將自己置於空間中,思考每條動線背後的理由,
站在不同位置為出發點對空間的感受、推敲居住者各自習慣駐足停留的角落,
並模擬自己為家中成員,對這樣的空間是否滿意?生活動線是否都安全合理?
反覆的腦力激盪後為屋主找出最適合的設計方案。
另外,除了生活需求及習慣外,再安放一處讓家人能舒適放鬆的角落,創造出彈性的空間。
在我自己的家中,兩個小小孩是家裡的霸主,既然是霸主,當然必須給霸主們活動的空間。家裡空間雖然不大,但有個小房間剛好與客餐廳相連,我將小房間設計為開放空間來當霸主們的遊戲室,設計了充足的玩具收納空間,再擺上慵懶的軟沙發,這裡從此成為霸主們久駐遊玩嬉戲的所在,而我與霸主的媽媽也常隨伺其側看看書或滑滑手機。這裡就是我們家舒適放鬆的小角落
室內設計的本質不再只是以眼之所見為出發點,而是依循居住者感受,從心出發。